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校标(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校徽的历史沿革与涵义)
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校标(以下简称中学校标),始建于1936年,其象征形式一直在沿用,成为了这所中学深厚文化的广泛认同。
历史沿革
中学校标的前身是满洲里学院,该院成立于1932年,为维新精神和实力培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。1936年,学院与附属中学合并后,开始了中学校标的历史沿革。
初期的中学校标呈圆形,内部为学校名字的书写,“附属中学”,凸现了学校新生力量的特点,同时也反映了学校正式融入加入新式学校行列的渐进经验。1949年,该校改称为通化市第二十五中学,中学校标也跟着变化,但在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大背景下,学校的校徽在设计与内容等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。
涵义解析
中学校标的设计上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,既是中学文化的载体,也是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。设计包括一个大方向固定的图标,和文化内涵交融的文字,吸引了人们对中学校徽的认可。2020年9月,为纪念学校80周年校庆,又更新了该校标,在标的设计上继承了大致的基本形式,但在细节处理上划分出“高、新、严、实、美”的五维视角,表达了中学校徽在学校更高纬度、更追求新颖创新的发展目标下新的精神内涵。
中学校标不仅是中学以及学生的象征,也是教育的标示和中学文化的典范。在有限的设计内涵中,中学徽章和周围的文字和图案提供了学生和教师宝贵的教育资源,如启示正在冥想中的学生,提供了文化理念和典型实例;同时还表达了学校中长期关键任务和宗旨的价值观念,这对于学校的师生都是极具鼓舞和作用的。
总结
中学校标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,反映了学校在自己成长发展历史中承担的历史任务。作为学校的代表行象,学校徽章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,比如中学文化的厚重,人们对校徽的认可和定义等等,这些都为中学校标品牌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动力,也为学校的引领使命指明了方向和目标。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