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和信百科 >中南大学姚思羽(中南大学姚思羽:尘封于历史中的教育公共事业)

中南大学姚思羽(中南大学姚思羽:尘封于历史中的教育公共事业)

摘要 中南大学姚思羽:尘封于历史中的教育公共事业 姚思羽,20世纪40年代生于湖南,后考入中南大学数学系。毕业后留校任教,数十年间获大学教师、教授等职务,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被...
中南大学姚思羽:尘封于历史中的教育公共事业

姚思羽,20世纪40年代生于湖南,后考入中南大学数学系。毕业后留校任教,数十年间获大学教师、教授等职务,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被誉为中国数学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。然而,对于她的一生,内外部有许多争议。本文试以人物调查的方式关注姚思羽一生,阐述教育公共事业的发展与扭曲。

“大众化的”教育公共事业

改革开放之初,姚思羽认为教育应该是大众化的,小时候曾经等待良久的博物馆,因门票价钱昂贵未去成过;她希望人们能够免费或者是低价进入博物馆参观,也希望学生能够以较小的代价(或无代价)获取更多的知识。但现实中,许多博物馆面向大众对资质要求较高,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开放;学校里也有不少教材过于昂贵,学生负担异常沉重。此类现象让姚思羽震惊,她认为改革开放后,教育改革开展的很好,相信以后更多的人能够接触教育。她还认为,做真正的大众化,还需要借助现代通讯,共享更多的教育资源。

教育公共事业的扭曲与回归

进入1990年代,国有企业转制,市场化和私有化加速进行,公共事业也开始遭受削减和私有化的风险。教育公共事业自然没有幸免。一方面,学校管理日趋繁复,招生制度存在很多问题,生源多角化化,学费也在上涨;另一方面,口碑、排名成了劝退挑选学生的标准。这一次,教育公共事业不再受贫者之必须,人人有份的信条,并曾一度被认为是“金融困难者孩子的归宿”。教育的社会平等变得不再那么恂恂,话语权也逐渐侧向少数人手中。

教育公共事业的扭曲,引发了不少批评和反响。为了捍卫教育的公共性质,姚思羽看到了公益教育的希望,以惠及困难家庭和个人为宗旨,帮助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,同时继续坚持关注并介入学校管理体系,反对把学校变成企业的偏向、拒绝贯彻市场化教育的政策,力推教育公共事业的重新确立。

结语

教育,是一个持续的进程,扭曲了也能重回正轨。回忆姚思羽的一生,可以看到教育公共事业的从衰落到回归,是一场内外部的较量和抵制。姚思羽毕生追求大众化的教育,反对教育市场化的倾向,成为教育公共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。回报于社会的信仰与责任感,让她成为教育公共事业的亮点之一,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理念践行者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