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常识科普 >辛弃疾的诗词代表作(辛弃疾:念奴相思)

辛弃疾的诗词代表作(辛弃疾:念奴相思)

摘要 辛弃疾:念奴相思 背景介绍:辛弃疾,字君实,号稼轩,东京人,南宋初期著名文学家、军事将领。他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奔走呼号,却屡屡难逃官场的阴影,一生多番流亡沦为囚犯,但追求大道博得后...

辛弃疾:念奴相思

背景介绍:辛弃疾,字君实,号稼轩,东京人,南宋初期著名文学家、军事将领。他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奔走呼号,却屡屡难逃官场的阴影,一生多番流亡沦为囚犯,但追求大道博得后世赞赏。

作品介绍:《念奴相思》是辛弃疾晚年时写的词,分上下两片,表达了他对家园与同伴的深深思念之情。

上片:青山横北郊

上片共三首,主旨即为抒发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。

第一首:“青山横北郊,白水绕东城。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揣摩古今意,凄然泪下行。”

作者在离别前,饱览自然风光与友谊情意。青山蓝天,流水婆娑,与身伴左右的朋友一起,共享家园的美景与浓厚感情。但是,一别之后,他的浮云之心与落日之情都暗淡了下来,万里征途,孤身一人,在陌生的环境下,思念家园与朋友,倍感心酸之情。

第二首:“挽弓当挽强,用箭当用长。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杀人亦有限,列国自有疆。苟能制侵陵,岂在多杀伤。”

作者作为将军,忠于国家,驰骋疆场。但身为一名文人,他深知杀戮之苦,追求和平,反对战争。诗中通过弓弦箭矢的暗示,表达了作者在战争中“杀人亦有限,列国自有疆”的思想,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。

第三首:“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脚著谄炊冻,身疲似漏篮。转眼黄昏后,那知白首来。”

作为文学巨匠辛弃疾,他的人生经历让人感到唏嘘。他长期流亡异乡,忍受着风霜雨雪的煎熬,身心遭受疲惫,却依旧秉持着自己的信仰。诗中“黄昏后,白首来”一句,表达了作者面对沉重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时坚定不移的志向。

下片:浮云蔽白日

讲述了作者寄托于远方的故乡与朋友。是忧伤与思念的全面展示。

第一首:“东风破春还又见,家园泪满巾。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”

词的开头,作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他描述了眼前一瞬间春风吹动,却想起家乡之事,心情万分感慨。十年流离,心系家园,但故人已逝,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,感叹时光无情,只有思念永在。

第二首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

诗人此言,表现了对真挚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逝水的体认。绿蚁幸福的生活与红泥烧制的小火炉的生动场景,描绘了弃疾曾经又亲切又深沉的交往。而“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道尽了对时间的妥协和对生命短暂弥足珍贵的认知。

第三首:“红藕香残玉簟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”

“念奴相思”下片最后一首,是辛弃疾词中的经典之作。作者以“蓝楼南畔”为背景,借着悲怆的花香、孤舟,唤起了思念之情。月色花香,让忧愁更加深刻。诗歌之感人至深,真可谓尽显人生之悲苦和情感之美!

总结:“念奴相思”,号称“天涯沦落人”的代表作之一,是辛弃疾创作的传世之作,诗歌凝聚了诗人对家园、友情和思念的深深情感,表达了他坚贞不屈、不屈不挠、态度坚定的个性特征,体现了他对启蒙思想和文学的创造性贡献。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,已经深入人心,成为了后人追捧的经典佳作。如辛弃疾所唱: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教人生死相许?”可见其诗歌在具体时代背景下表达了人文普世的情感,寄托了他深深的人性感慨和思想理念,深刻反映出辛弃疾的创作能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与深邃思考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